心臟健康|心臟衰竭治療方案多 四大支柱藥物助提升治療效果

醫健人物

撰文: 心臟科專科劉柱柏醫生

發布時間: 2024/06/11 00:00

最後更新: 2024/06/11 10:00

分享:

分享:

提起心臟衰竭,不少人都會認為此症與自己無關,但原來心臟衰竭並不罕見,單是在美國,患者人數約為600萬,而香港數據顯示,約有1.2%的人口罹患此病;更有研究指出,確診出現嚴重心臟衰竭後,約有20%的患者有機會在兩年內死亡,所以絕對不能忽視!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指出,治療心臟衰竭的方法愈來愈多,近年有指引建議患者及早使用四大支柱治療,包括ARNI、Beta受體阻滯劑、MRA、SGLT2抑制劑,希望在短時間內提高治療效果、降低入院機會或死亡風險。

心臟科專科醫生劉柱柏表示,心臟衰竭的成因眾多,當中可分為兩種主要類型:心臟衰竭合併射出分率正常(心臟衰弱但功能正常)和心臟衰竭合併射出分率減少(心臟衰弱且功能減弱)各佔一半。前者以年長人士較多,患者多同時有高血壓、糖尿病等長期病患,後者的主要原因包括冠心病、心肺疾病、心肌病和高血壓等,唯無論是哪一類型,都是嚴重的疾病,需要及早確診和治療。劉柱柏醫生說:

心臟衰竭可能導致心律失常,甚至突然死亡。根據病情的進展,可將心臟衰竭的生活影響分為4個期數,第一期:心臟較弱,但還沒有明顯症狀;第二期:較劇烈的活動(如跑步、快走)會出現問題,坐車也有困難;第三期:日常活動如洗澡、洗臉也會出現氣喘;第四期:只能坐着,不能活動。隨着病情進展,患者的死亡率也會逐步增高。

六分一患者 一年半後再因病入院

雖然心臟衰竭無法完全治癒,但若能於心臟衰竭早期嚴加控制,可盡量減少心臟功能衰退。劉柱柏醫生表示,傳統上治療心臟衰竭主要依靠三大類型的藥物,第一種是利尿劑(又稱去水丸) ,主要是將多餘的水份排出,舒緩症狀;第二類包括ACEI(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)或ARB(血管張力素抑制劑),用於減低心臟負荷,以及Beta受體阻滯劑,目的是減低心跳和心臟負荷;第三種是MRA(礦物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),主要是去水令心臟壓力降低。

傳統上,醫生會先使用一種藥物,成效不理想後再處方另一種藥物,但臨床上發現,六分一人在確診後一年半,會因為心臟衰弱而再入院,而這些病人在兩年內,死亡率便約20%,其中50%的病人會一年內再入院,所以不要小看入院的問題!

研究指SGLT2可減低心臟衰竭危險

近年,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有新發展,ARNI(血管張力素受體和腦啡胎酶抑制劑)是一種合併劑,相對傳統的ACEI優勝,有效減低死亡率,第二種是SGLT2(葡萄糖鈉轉運蛋白抑制劑),本身是用於治療糖尿病,但研究顯示亦可減低沒有糖尿病的人士的心臟衰竭的危險,正常心功能的病人都可以使用。

劉柱柏醫生指出,現時醫學界除了將ARNI、Beta受體阻滯劑、MRA、SGLT2抑制劑作為治療心臟衰竭的四大支柱,更重要的是治療策略上亦有改進,從過去的逐一處方藥物,現在會在短短一兩個星期內盡早選用以上四類藥物,提高治療效果、降低入院機會或死亡風險。劉醫生強調,現時治療心臟衰竭的方法多,除了藥物治療外亦有非藥物治療方法,患者最重要是提升對心臟衰竭的認知度,積極及聽從醫生指示用藥,而不同藥物的成效及副作用都有不同,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最合適的治療方案。

心臟科專科劉柱柏醫生

欄名 : 健康專家專欄